立足区位办学优势 谱写“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新篇章
2017年,“‘一带一路’下的中国与中亚:文化与人文合作”国际论坛在吉尔吉斯斯坦召开。
西北师范大学留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2021年,“我印象中的波兰——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作品展” 在波兰驻华大使馆举行。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在丝路重镇、黄河之都兰州,有一所具有120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师范学府——西北师范大学。学校利用所处区位优势和学科特点,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育英才、架桥梁、创特色,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走出去”步伐愈发强劲,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取得丰硕成果。
匠心筑梦育英才
近年来,甘肃省高校“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开放的维度不断延伸。
作为西北师范教育的“掌灯者”,西北师范大学在拓展海外九游会网址的合作伙伴、扩大国际学生招生规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复合型国际中文人才、引进国外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依托中国元素开设特色课程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思考与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进’和‘出’的不仅是学生,更是教育方法、资源和理念。同时,不仅是语言学习,更是文化融合。因此,西北师范大学对外开放办学的脚步迈得既稳又实。”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说。
西北师范大学从1983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008年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家汉办奖学金留学生招生院校,2013年依托国侨办西北师大华文教育基地,连续9年举办中华语言文化本科学历班项目。目前,该校已形成“向西为主、聚焦中亚、辐射北非、特色发展”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打造出“留学甘肃·留学师大”来华留学教育品牌,已累计培养来自50个国家的博士、硕士、本科和语言进修生2310余人。
来自莱索托的学生茉莉,在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留学深造。茉莉说:“在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我不仅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多的是这所大学的人文情怀,特别是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我受益。”作为一名抖音小“网红”,她热衷于传播中国文化,并拥有10万“粉丝”,力争成为一名“中莱文化交流使者”。在茉莉眼中,西北师范大学就是她的第二个家,中国就是她的第二个故乡,她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
201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马帝,不仅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还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和中国美食,他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经营着一家兰州牛肉面馆,向俄罗斯人民展现中国味道、兰州味道。2019年,马帝在俄罗斯创办了“俄罗斯东方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做“一带一路”上的青年建设者。
从2013年开始,西北师范大学连续9年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招收中华语言文化本科学历班学生,已有六届学生共240余人圆满完成学业,获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部门、商贸企业、政府机构及科研单位就职,成为知华友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倾心相助架桥梁
2019年来到甘肃,在西北师范大学执教的阿拉伯语教师艾拉,目睹了这几年西北师范大学以及兰州、甘肃的发展变化。
“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生活,我感受和了解了中国文化之深厚、中国人民品性之宽厚。”艾拉希望,中国文化可以走进自己的家乡摩洛哥,走入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世界。
筑心灵高铁,搭人文之桥。当一个个文化交流学院在海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艾拉的愿望也逐步实现。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的西北师范大学,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方面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在校际交流网络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课程开发、外籍兼职合作导师聘任等方面,西北师范大学探索的脚步行稳致远——
与希腊雅典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波兰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等30余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波兰波兹南艺术大学开展化学(3 1)和环境设计(2 2)两个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泰国玛哈沙拉堪皇家大学等东盟地区高校,以及越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在本土汉语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在线课程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
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促进与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与希腊雅典大学合作举办“丝绸之路文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班”课程合作项目。
近三年来,在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下聘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水平大学兼职合作导师30余人。目前,西北师范大学同海内外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务实合作,并且在学期/学年制交换生、“n n”双学位项目、短期学分课程和文化体验活动等传统合作模式基础上,与外方合作院校协商设计学术能力提升专题定制项目、实践导向的全球文化浸润项目等新合作形式。
此外,西北师范大学还依托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中教国际——西北师大国际课程中心、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一带一路”汉语普通话推广培训基地等,不断加强重点国别经济、社会、文化研究和“中文 职业”高层次人才教育合作,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发挥了各类新型智库平台的资政育人和社会服务功能。
凝心聚力创特色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西北师范大学立足校情特色,注重平台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学术合作和人文交流。
该校聚焦沿线支点、重大项目所在地、重要合作对象国家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通过打造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等“软交流”,为经贸“硬合作”提供先导服务。
“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4月,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基地之一,主要集中于中亚语言与跨文化研究、中亚法律翻译与研究、中国与中亚跨境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以及中亚历史与丝绸之路文明史四大研究方向,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库支持。”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亚研究院院长田澍介绍道。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围绕中亚政治与法律、中亚旅游、中亚语言文化、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等内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获批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重大研究课题3项,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西北师范大学还与中亚国家高校联办了五届“中国与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主办《中亚研究通讯》,编辑出版《中亚研究集刊》,牵头实施中亚五国常用法律翻译丛书工程,举办四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国际书画展,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共建吉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逐渐形成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人文交流合作的多学科学术合作平台体系。
“根据社会需求,我校成立了涉外应急语言服务基地,持续发挥专业优势,努力构建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机制。”西北师范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进教授带领团队加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同时,他立足课堂讲授中国文化,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红色革命纪念馆等馆所参观交流、承担外语翻译工作,在大型国际交流活动中积累翻译经验,助力跨文化传播。
西北师范大学语言服务成果丰硕。学校不断加强小语种学科建设,目前已开设俄、日、阿、朝鲜等小语种课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小语种复合型人才。该校学子多次承担大型国际、国内会议的口译、笔译任务,并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等。此外,学校还成立了“甘肃省国际经贸交流外语服务基地”,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成果丰富、社会效益突出的语言服务平台。
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西北师范大学持续不断传播中国好声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着力打造‘留学西北师大’新品牌,致力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探索形成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办学新格局。”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贾宁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通讯员 赵宝巾)